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纪念朱德诞生

雷 鸣

来源:遵义会议纪念馆   发布日期:2017-09-12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堪称后世楷模。
  
  一、心忧天下,一心为国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从青少年时代起,朱德怀着从戎救国的志向,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只身几千里远赴云南昆明,考入云南昆明讲武堂,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辛亥革命爆发后,朱德和许多革命党人在昆明举行了武装起义,经过一夜又一上午的血战后大获全胜。护国战争中,朱德屡建功勋,被晋升为少将旅长。但是,护国战争的胜利,没有如他原来所期望的那样,使中国走上一条振兴的道路,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彷徨,复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使朱德处在一种苦闷的状态中,原来一起的同事,有的成为反动的政客,有的成为军阀,当时他已身居高位,担任滇军的少将旅长,月薪2000银元,已经是高薪阶层了,当时一个平民家庭一个月的支出就是2—3块银元,川军军阀还许他以师长的职位,孙中山还许以10万银元让他去招募滇军,他毫无所动,一心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使他看到了希望,当他在四川听到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的消息,非常兴奋,他把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从国民党转移到共产党身上,下决心到上海去寻找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朱德在上海见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然而陈独秀以他是旧军阀的高官拒绝了他入党的请求,朱德一时间感到绝望、混乱,但他没有沉沦,对新的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促使他继续追寻救亡图存的道路,1922年10月22日,朱德和孙炳文到达柏林。他们立刻按照打听来的地址找到了周恩来的住所。抗日战争初期采访朱德的史沫特莱曾听朱德向她详细地描述过那天与周恩来会面的情景。史沫特莱记述道:“周恩来的房门打开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长,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人,两眼闪着光辉,面貌很引人注意,称得上清秀。可是,那是个男子汉的面庞,严肃而聪颖,朱德看他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
  
  “朱德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10岁的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他怎样逃出云南,怎样会见孙中山,怎样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怎样为了寻求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新的道路而来到欧洲。他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柏林的党组织,他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工作,派他做什么工作都行。”“两位来客把经历说完后,周恩来微笑着说,他可以帮他们找到住的地方,替他们办理在柏林支部的入党手续,在入党申请书寄往国内而尚未批准之前,暂作候补党员。”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从此,朱德开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一生。
  
  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除出境,1925年7月他到苏联学习军事,三年半的国外生活,使朱德对于过去的中国革命为什么失败,现在的革命应该如何进行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使他的人生旅途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后来回忆说:“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其他的研究和经验,我就找到了了解中国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一把钥匙。”
  
  二、坚定信念、一心向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他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军上井冈山,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点燃土地革命战争的燎原之火。随后,他同毛泽东同志一道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在创建人民军队,领导红军战争,建设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朱德在同毛泽东合作胜利、分歧分手导致失败的反复比较中,认定毛泽东一系列正确主张是党和红军的生命,自古田会议起,就坚定不移地同毛泽东同志站在一起,坚决拥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他甚至称毛泽东为“仙人”、群龙之首。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湘江战役的惨败,使朱德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深恶痛绝,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改变错误领导才能挽救红军。在通道会议上,他和周恩来请毛泽东出席通道紧急会议,坚定支持毛泽东转兵贵州的主张,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都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住宅楼上,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朱德在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之后发言,他讲话很激动。在会上给李德当翻译的伍修权回忆道:“朱德同志历来谦逊稳重,这次发言却声色俱厉地追究临时中央的错误,谴责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依靠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李德弄得丢掉了根据地,牺牲了多少战士!他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总司令这一斩钉截铁的表态显然是遵义会议改变错误领导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强大动力。
  
  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推选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月18日,常委分工明确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月10-12日的苟坝会议上,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样,实际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朱德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指挥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此间以朱德名义所发的电文就达200份以上,每当关键的环节,朱德总是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威逼朱德断绝同毛泽东同志的一切关系,朱德断然拒绝:“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二十六年后,朱德在回顾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遵义会议后,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协力配合,指挥红军驰骋疆场,经过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完成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历史使命。
  
  在极端复杂而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乐观、冷静的态度,做到履险如夷,这是朱德十分可贵的品格。
  
  1935年冬天,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祸害忠良,有人主张武力解决张国焘;捉拿起来一同北上。朱德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刘伯承说:“万万不可感情用事,我们如果打起内乱,这样的结果只能让老蒋趁机坐收渔人之利。无论张国焘咋个搞,但红军还是共产党的队伍,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冷静,从大局计议,我们既要团结四方面军同志,又要设法粘住张国焘,使红军南下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伤亡,为革命保留火种。”
  
  朱总司令从大局出发,耐心说服大家统一认识,不上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当,避免了一场红军打红军的悲剧发生。
  
  后来朱德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带领部队完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劳动本色、一心为民
  朱德终身不忘广大劳动人民,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阶级本色,热爱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
  
  解放后,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中,他已70多岁高龄,多次到全国各地调研,亲切与工人、农民交谈,细心听取各方面的汇报,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宝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偏差以至发生“左”
  的时候,朱德不顾年迈坚持下基层调研,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得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科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贯彻始终的实事求是路线,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持续关注,对民生与社会和谐的精辟见解等等,至今仍显真理的光辉。
  
  四、平民司令,兵之至亲
  朱德革命生涯中,带兵打仗是主要经历,他的历史观,他的群众路线,工作作风,突出表现在他的士兵思想中。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士兵的政治觉悟是军队战斗力的首要根源。他自身有在旧军队供职没有目标思想迷茫的切身经历使他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他把提高士兵的思想政治觉悟放在军队建设的第一位,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教育战士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切实维持好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旧军队奉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视士兵为奴役,官兵不平等,官长打骂士兵,朱德十分厌恶这一套,他坚信仗是由士兵打胜的,官长是士兵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政治上生活上思想上爱兵如子,他始终深受士兵爱戴。生活俭朴,从里到外保持普通士兵本色,遭遇突袭,他将伙夫的围腰一系和士兵一起撤退,没人认得出他来。为了谢绝大家对他的照顾,坚持和士兵一起挑粮解决给养,他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朱德记”。土城战斗最关键的时刻,他亲临前线指挥,和士兵一样在枪林弹雨中拼搏,士兵们顿时士气大振。他我说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本人身体健壮,可以和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打成一片,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许多外国友人了解朱德后,由衷地得出结论:朱德是红军之父。
  
  2016年11月29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朱德同志经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始终没有动摇。越是危难关头,他越是信念坚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今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可以从朱德的榜样中吸取力量,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
  
  参考文献:
  1、《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2、(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4月版。
  3、金冲及主编:《朱德传》,中央文献研究室2006年第1版。
  4、伍修权:《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回忆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星火燎原》1982年第1期。
  5、《朱德年谱》2006年11月第1版。
  6、习近平在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7、《回忆朱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雷鸣系遵义会议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原载遵义会议纪念馆编:《遵义会议研究》2016年3——4期合刊)